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内,银白色的剑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十岁的李沐阳戴好面罩,握紧手中的花剑,向对手行了一个标准的举剑礼,下一刻,交锋开始——步伐移动的沙沙声、剑身相碰的清脆响声、还有孩子们偶尔爆发出的欢呼声,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这一切,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
重返剑道:不仅仅是身体的回归
2024年至2025年,北京市击剑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复苏期,据北京市击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已超过3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0%,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像李沐阳这样的孩子重返剑道的故事。
“击剑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王钰强调说,“它教会孩子们尊重、纪律和专注力,当我们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他们找回的不仅是运动的乐趣,还有面对挑战的勇气。”
在海淀区一家击剑馆里,十二岁的张思涵正在练习重剑技术,因为一些原因,她曾经离开剑道近一年。“刚回来时很不适应,体力跟不上,技术也生疏了。”思涵回忆道,“但在教练的鼓励下,我慢慢找回了感觉,现在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强了。”
科学训练:安全与乐趣并重
为确保孩子们安全、健康地回归击剑运动,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训练方案。
“我们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王钰介绍道,“对于长时间没有训练的孩子,我们会有专门的恢复性训练计划,重点加强体能、柔韧性和基本技术的恢复。”
这些计划包括:
- 为期四周的适应性训练阶段,重点恢复基础体能
- 个性化技术强化课程,针对不同剑种(花剑、重剑、佩剑)的特点
- 心理调适辅导,帮助孩子克服重返赛场的紧张情绪
- 营养和休息指导,确保全面发展
朝阳区击剑俱乐部总教练刘健表示:“我们特别注意训练中的安全问题,所有装备都经过严格消毒,训练强度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击剑的乐趣。”
赛事重启:展示的舞台
2024年9月,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联赛重启,这是两年多来首次大规模线下击剑赛事,比赛吸引了全市16个区的超过2000名小剑客参加。
“赛事是击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钰说,“通过比赛,孩子们不仅能够检验训练成果,还能学会如何面对胜利和失败,这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北京市春季击剑锦标赛上,十五岁的赵天宇获得了佩剑少年组冠军。“能够重新站在赛场上,听到裁判的‘开始’口令,这种感觉太棒了。”赵天宇兴奋地说,“比赛让我找回了自信和斗志。”
击剑的教育价值:超越胜负
王钰认为,击剑运动的价值远不止于比赛成绩。“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人的心智。”
在击剑训练中,孩子们学习到的宝贵课程包括:
决策能力的培养:击剑比赛中,选手需要在瞬间做出攻防决策,这锻炼了孩子们的快速思考和应变能力。
尊重与礼仪:击剑有着悠久的传统礼仪,从赛前敬礼到赛后握手,每一个环节都教导孩子尊重对手、尊重规则。
抗压能力的提升:面对比赛压力,孩子们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冷静。
专注力的训练:击剑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对孩子们的学习也有积极影响。
北京市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李建华表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价值,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优雅的气质、敏捷的思维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家庭支持: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孩子重返剑道的过程中,家庭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钰告诉记者:“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击剑运动的价值,不仅仅是竞技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促进。”
刘美华的儿子今年十岁,练习花剑已有三年。“开始我只是想让他锻炼身体,后来发现击剑带给他的变化远超预期。”刘美华说,“他现在更加自信,做事更有专注力,也学会了如何优雅地面对失败。”
为了加强家校合作,北京市击剑协会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和体验活动,让家长了解击剑运动的特点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训练。

社区推广:让更多孩子接触击剑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击剑运动,北京市击剑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推广活动。
“我们组织了‘击剑进校园’活动,让专业教练到学校进行示范教学。”王钰介绍道,“同时还举办社区体验日,孩子们可以免费尝试击剑运动,感受其中的乐趣。”
这些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2024年至2025年,北京市新增了20所击剑特色学校,社区击剑体验点达到50个,累计让超过5万名青少年首次接触了击剑运动。
海淀区实验小学校长张伟表示:“击剑项目进入我们学校后,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特长的机会。”
构建更完善的击剑生态系统
面向未来,北京市击剑协会有一系列规划,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击剑发展环境。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击剑生态系统。”王钰透露,“包括优化教练员培训体系、完善赛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等。”
具体计划包括:
- 建立分级教练认证体系,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水平
- 完善从学校到区级、市级的赛事体系,为不同水平的选手提供展示平台
- 加强与国内外击剑强队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训练理念
- 推动击剑运动与科技融合,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训练效果
王钰特别强调:“我们的核心目标始终是让孩子们享受击剑运动的快乐,无论他们将来是否成为专业运动员,在剑道上收获的友谊、成长和快乐,都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重回剑道的喜悦
周末的击剑馆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身着白色击剑服,手持长剑,在剑道上移动、交锋,有的孩子刚刚入门,动作还略显生涩;有的已经颇具风采,攻防间展现出优雅与力量的美感。
“我最喜欢击剑时的那种感觉,”十二岁的孙悦微笑着说,“穿上击剑服,拿起剑,我就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战士,每次交锋都像在解一道动态的数学题,需要观察、思考和快速反应。”

王钰站在场边,看着孩子们在剑道上挥洒汗水,眼中充满希望:“这些孩子是中国击剑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这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所在。”
在北京市的大大小小击剑馆里,这样的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孩子们重回剑道,不仅找回了运动的乐趣,更在一次次交锋中学会了尊重、坚持和成长,正如王钰所说:“剑道上的每一步,都是向未来的迈进,而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这个过程,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随着更多孩子戴上面罩,握紧手中的剑,中国击剑运动的未来正变得更加明亮,在这条银白色的剑道上,孩子们不仅追寻着运动的快乐,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