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他背着一个长长的黑色剑袋,步伐坚定,眼神专注——这就是费若秋,从法国职业击剑赛场转战美国常春藤盟校的非凡运动员。
从巴黎到纽约: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
2023年,当费若秋在法国击剑联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时,几乎所有人都预测这位年轻的天才会继续在欧洲职业赛场上大放异彩,2024年夏天,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计算机科学与体育管理的双学位。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暂停职业生涯,”费若秋在哥大的击剑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表示,“教育从来不是与击剑对立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的旅程。”
这位22岁的击剑运动员已经在法国赢得了三项国际赛事奖牌,被誉为“亚洲击剑在欧洲赛场的新面孔”,他的决定在法国击剑界引起了不小震动,但也展现出现代运动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维。
哥大生活:平衡学术与竞技的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常春藤联盟击剑强校,拥有悠久的击剑传统,对费若秋来说,适应美国大学生活并非没有挑战。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坦言,“在职业队时,我每天训练4-6小时,现在我需要平衡课程、训练、比赛和学术研究,通常我的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晚上11点结束。”
费若秋的课程表令人印象深刻:早晨两小时训练,随后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课程,下午是团队训练和体能课程,晚上则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团队会议,周末则被比赛和额外的训练填满。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索萨表示:“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还有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态度,他改变了团队的文化,让每个人都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文化融合:东方底蕴与西方训练体系的碰撞
费若秋出生于中国,15岁独自前往法国接受击剑训练,如今又来到美国求学,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击剑风格和人生视角。
“中国的纪律性、法国的艺术性和美国实用性,这三种文化都在我的击剑中有所体现,”费若秋解释道,“中国训练给了我扎实的基础,法国让我理解了击剑的美学,而美国则让我思考这项运动的战略性和科学性。”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他的技术风格上,也反映在他的学术选择上,费若秋正在开发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击剑训练辅助系统,该项目结合了他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击剑专业经验。
“我希望通过技术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动作和决策过程,在击剑中,千分之一秒的决定就能改变比赛结果,而科技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这些瞬间。”
常春藤联盟赛场上的亮眼表现
尽管加入哥大队不到一年,费若秋已经在常春藤联盟击剑比赛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本赛季的前五场比赛中,他保持了全胜记录,帮助哥大队攀升至全美大学击剑排名前三。
在上个月的常春藤联盟圆桌赛中,费若秋与哈佛大学名将亚历山大·莫里斯的对决被媒体称为“天才之间的碰撞”,那场比赛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费若秋以5-4的比分险胜。

“大学击剑的竞争强度出乎我的意料,”费若秋说,“这里的运动员可能没有职业选手的经验,但他们有无限的激情和学习能力,每场比赛都是新的挑战。”
未来规划:体育与科技的交叉点
尽管全身心投入大学击剑,费若秋并没有放弃重返职业赛场的计划,他计划在2026年毕业后重返国际赛场,目标是代表中国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哥大的教育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击剑运动,”费若秋说,“我意识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通过科技和教育,我们可以对体育产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他的长期目标是创立一家体育科技公司,专门开发用于击剑和其他格斗运动的训练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他已经与工程学院的同学合作开发了一款可穿戴设备原型,可以实时追踪击剑运动员的动作和生理数据。
“体育科技在欧洲已经相当发达,但在亚洲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我希望能够搭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将先进训练技术引入亚洲市场。”
跨文化大使:超越赛场的影响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文化交流的典范,在哥大,他创立了“东西方击剑对话”系列讲座,邀请来自中国、法国和美国的击剑运动员、教练和学者分享经验。
“体育是一种通用语言,但它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费若秋说,“通过分享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也丰富了自己。”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甚至引起了纽约击剑社区的关注,上个月,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还邀请费若秋在中美青年体育交流论坛上发言,分享他的跨文化经历。
挑战与成长:自我发现的旅程
求学之路并非没有困难,费若秋坦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学术压力都曾让他感到挑战重重,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这样的技术领域,他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跟上进度。
“有时候在实验室待到凌晨,第二天早上还要早起训练,确实很艰难,”他承认,“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成长最快,我学会了更高效地学习,更聪明地训练,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寻求帮助和建立支持系统。”
费若秋特别感谢他在哥大的导师和队友们的支持。“我不仅是一个运动员,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大家关心我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比赛成绩。”

新一代运动员的典范
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员形象:不仅追求竞技成绩,也重视学术成就和个人发展,他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年轻运动员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
“传统观念认为运动员必须在体育和学业之间二选一,但这种二元对立正在被打破,”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皮林表示,“费若秋证明了高水平竞技和学术优秀可以并行不悖,实际上相辅相成。”
这种模式在欧洲和美国大学体育中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运动员选择在大学期间同时发展体育和学术能力,为职业生涯结束后的生活做准备。
回归初心:对击剑不变的热爱
尽管生活充满了学术研究和技术项目,费若秋始终强调,他对击剑的热爱是他所有选择的核心。
“当我站在剑道上,一切都变得简单了,”他微笑着说,“只有我、我的对手和我们的剑,那种专注和纯粹是我永远不会厌倦的。”
在采访结束时,费若秋起身准备参加下午的训练,他仔细地检查装备,佩戴面罩,然后走向剑道,那一刻,他不再是学生或科技创业者,只是一位全心投入所爱之事的击剑运动员。
从巴黎到纽约,从职业赛场到大学校园,费若秋的旅程独特而启发人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现代运动员的道路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融合竞技、教育和个人成长的丰富图谱。
在哥大古老的体育馆里,费若秋与队友们的击剑声回荡在空中——这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与学术相交汇的声音,也是一个年轻运动员书写自己独特人生的声音。